自然阅读网 > 其他小说 > 清穿之我爹是雍正 > 14、偷鸡不成蚀把米:滚回上书房读书!
    铁甲凝寒光。

    饶是在春日,周围看热闹的百姓也不由得打了个寒颤。

    只见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急匆匆赶来,他们佩戴甲胄,随身带着弓箭、腰刀、铜釜。

    前头几个身穿白色军服的八旗兵一字排开,端的是庄严肃穆。

    从他们身后走出的是一个老将军,他须发尽白,却依旧精神矍铄,颇有一身行伍之气,一看就是军营里历练出来的。

    此人便是时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,开音布。这九门提督,乃是正二品的职位。同时负责京城的治安、门禁、刑案、街道管理、京郊守卫诸事务。

    开音布出自西林觉罗氏,满洲正白旗人。自笔帖式起家,后被授予内阁中书,逐渐累迁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。他早年随康熙治河,立下汗马功劳,为人忠义果敢,深得康熙信赖。

    怎么可能不受信赖?九门提督一职,权责綦重,非皇帝心腹不能胜任。

    “九门提督大人怎么都亲自来了”

    “咱都散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我瞧着怪热闹,我再看会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周围的百姓炸开了锅,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有人见官兵来了便歇了心思回家,有人却是想继续凑热闹。

    更有浑水摸鱼想趁机开溜的。

    “在场的,不许放走一个。”开音布命人将此处层层围住,包括那个在地上打滚的乞丐。

    他没有错过此人面上的一瞬而过的慌张。

    至于是不是装的,他也是多年的老狐狸了,只随意瞥了一眼,他便知道,地上这家伙康健得很。

    万岁爷命他做这个九门提督,不只是为了明面上的这些职权,更是在去年十月重开风闻言事,以“广开言路,整饬吏治”。

    更是秘密许他“以风闻入奏”。这个“风闻”,便是他在巡视京城的时候,所得到的关于王公大臣,以及诸位皇子们的一些消息。

    他便是皇上的眼睛和耳朵。

    至于想要整顿的吏治,他自己估摸着,是这几年太子爷和大千岁闹得太过,万岁爷心头有了计较。不舍得动自己的儿子,便也要找人出出气——

    谁不知道,太子爷身边的下人换了一批又一批?

    皇子是不会有错的,有错也是带坏他们的奴才的错。

    首当其冲的,估计就是太子背后的索额图与大阿哥身后的明珠了。

    猛虎渐渐老去,然则幼子羽翼渐满。

    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?更何况是身边集结了这么多人的太子爷,江南文人心中的正统嫡子。

    不过,这也与他无关了。早在四阿哥被封为雍郡王时,皇上便下了密旨,命他仔细盯着京城各个皇子与大臣,三日密报一次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谁,如此沉不住气?

    开音布抬起长枪便向地上刺去,地上乞丐“唰”的一下往旁边滚去,紧接着跳了起来。

    两个士兵上前,将其死死摁住,押着便往衙门去了。

    周围百姓见状,也瞧了个明白。

    “真是个黑心烂肚的,原来是想要讹诈银钱!”

    “平白耽误了我给阿玛买下酒菜,回去又要被念叨了。”

    “怕不是哪家酒楼派来搅和生意的?”

    群众里从来不缺聪明人。京城的百姓见得多了,许多便也摸出些门道,今日这事情怕不是如此简单,不然不会出动这么多官兵。

    乾清宫内,璟瑄、胤禛以及其余诸位皇子俱在。

    众人扣首,起身后望向前方——

    正中央设有一方形地平台,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和雕花屏风,充盈着富贵无极的皇家气象。

    地平台前有四个烧檀香用的铜胎掐丝珐琅香炉,并排放置于紫檀几架上。

    屏风之后,正中间挂有顺治皇帝书写的“正大光明”匾额,下挂五龙金匾。

    殿内左右两侧还挂有康熙的御笔楹联,上书“表正万邦,慎厥身修思永;弘敷五典,无轻民事惟难”。

    春寒料峭,但连年灾害,国库不丰。康熙崇尚简朴,以身作则,因此屋内并没有烧地龙。

    当然了后宫诸人,除却太后,上至四妃,下到答应,均是效仿此举,早早地便停了地龙,每日只烧几个汤婆子取暖,便也罢了。

    约莫过了一盏茶的时间,气氛依旧凝固。

    天子的威严压得众人喘不过气,饶是这些皇阿哥,额头也沁出了薄汗。除了福安县主,璟瑄。

    眼前这些叔叔伯伯里,慌张者众,各怀心思。

    九阿哥胤禟尤甚,他身穿的蟒袍早已经被汗打湿。那张称得上妖娆的冷艳面皮,也一片惨白。

    璟瑄默不作声地打量着他们。

    究竟是谁用此下作手段?

    梁九功悄悄拭了把汗,端茶的那只手却依旧稳稳当当。

    康熙依旧不辨喜怒,接过茶,浅尝了一口便搁在案上。

    “你们可知,今日为何叫你们来?”

    “儿臣不知。”

    “不知?”康熙的声音听起来倒是有些愠怒,“朕看你们倒是明白得很呐。”

    只此一句反问,众人便又齐刷刷跪下。

    “朕八岁即位,自继位以来,夙兴夜寐,未尝有一日懈怠,不曾忘皇父之志,”康熙看着台下的儿子们,略有一些失望,“不求你们俱能为朕分忧,有功于江山社稷。朕如同所有的父亲一样,想教你们做个品行正直的人,无愧于天地良心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,作为大清的皇子,权势斗争之外,你们可曾顾虑百姓之苦?”

    “作为璟瑄的叔伯,你们竟然指使人行此下作之事,”康熙怒斥道,“你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!”

    开音布将乞丐的证词与查到的几两金子递了上去。

    “好得很,这就是我们大清的皇阿哥。”

    康熙狠狠地将折子拍在桌子上:“梁九功,拿下去让你们九爷好好看看这份证词。”

    原来是胤禟的几个铺子被璟瑄挤兑的门庭冷落,便有门人出起来了馊主意。

    胤禟便也同意派些人手去找些麻烦,无非就是说菜吃了不干净肚子疼,或者衣裳料子与做工不好。

    可谁曾想,就演变成“吃死人”,更是惊动了九门提督开音布。

    他的本意,并非和侄女争一时之长短。也只是想给这几个铺子使点绊子,毕竟八哥现在给大哥效力,处处打点却不得银钱。额娘一直不愿他与老八来往,更是不肯资助一二。

    又有谁曾想,璟瑄竟然就在现场,还闹到了皇阿玛跟前。

    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!

    本就是光头阿哥,胤禟倒也无所谓。什么一撸到底,老爷子又没有圈儿子的爱好。

    只看三哥,敏妃热孝剃头,不也就只是从郡王降到了贝勒。他胤禟连个贝子都不是呢!

    可是这个事情当真如此简单吗?

    “九阿哥胤禟,心胸狭隘,不思进取,特令再入上书房读书。”康熙倒也是够狠,直接把老九踢出朝堂,让他继续读书。

    要知道,十三阿哥胤祥早开始已经为皇上办差,是如今太子党炙手可热的人物,更是康熙面前的红人。康熙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对这个儿子的喜爱,称他“心地光明,重情重义。”

    就连十四阿哥,年前也跟着胤禛去安徽治理河道,开始逐渐进入朝堂了。

    多丢人啊,一个办差多年的皇阿哥,再去上书房,与一群奶娃娃一起读书。

    “你们几个,更当引以为戒,”康熙又开始敲打起余下诸人,“都退下吧。”

    又赏赐了一些金银字画,给璟瑄做补偿。

    众人松了一口气,跪安之后,起身欲走。

    “老大和太子留下。”康熙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胤禟气得满脸涨红,老爷子把他俩留下,这说明这事情和他俩绝对脱不了干系。

    皇阿玛的心一直就是这样偏。他早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大哥和太子的面子,倒是保全了,他老九的脸都丢光了。

    八阿哥胤禩给他使了个眼神,示意他收敛,出去再说。

    偏老十这个呆头鹅,叫嚷着,“九哥,你的脸怎么这么红!”

    “你不用这么害羞,去上书房也挺好的,反正打瞌睡师傅也不好意思骂你,那些功课你也早都做过。”胤誐只觉得他九哥是抹不开面子。

    其实他是气得!!!

    “大阿哥,你来说说,什么是孝悌?”康熙猛地发问。

    胤禔长相英武,平素颇为豪放,连忙跪下,恭敬道:“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,此为孝悌。”

    “保成,你说呢?”

    康熙态度颇好,唤了太子的乳名,似乎并不为了之前的闹剧,只是想与他们兄弟二人闲话家常。

    胤礽长相气质俱是上流,颇有几分清贵之气。一双杏眼像极了逝去的赫舍里皇后。

    他思忖片刻,缓缓道: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。”

    好一个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!

    “都回去吧,写篇文章递上来,若是作不好,便也陪着老九再去读书。”

    康熙只怒了一瞬间便忍了下来,打发他们回去了。

    只是他们前脚刚出乾清宫,后脚康熙就狠狠往地上一扔,砸烂了他最喜欢的珐琅彩牡丹纹杯。

    撺掇老九的人是老大派去的,因为老九是他的钱袋子。

    “老大便也罢了,一向过于鲁莽了些,”康熙一字一句道,“可是太子实在是令朕失望,他是在怨怼于朕吗?”

    父不慈,所以子不孝。

    兄不友,所以弟不恭。

    近来太子与索额图动作频频,结交大臣,党同伐异。江南文人更是称赞太子之贤名。

    在人群中大喊“吃死人”的,便是推波助澜的太子党人。

    而此时,回过神的胤禟,恶狠狠道:“这次的仇不报,我也不用再去朝堂上了。”

    八阿哥本有心想拦着,奈何老九是个疯起来管不住的,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,还是个光头阿哥。

    胤禟生的极美,但素有“毒蛇老九”的称号。

    他常常眼波一转,便是一条毒计。

    那日真不是他的本意,否则也不会这么拙劣了。

    只有十阿哥吗,摸不着脑袋,傻乎乎道:“九哥,报啥仇?”

    “过几日你便知道了。”胤禟阴恻恻地说道。

    而此时的璟瑄,正在阿玛的书房里,与胤禛一起,做出了同样的分析。

    “不行,还是咽不下这口气!”璟瑄暗道。